(相关资料图)

评论员张莉

最近,年轻人又流行起一种新的 " 社交身份证 ",他们在表述时加上自己的性格名片,即 "i 人 ""e 人 ",成为一种娱乐化倾向的表达。

i 人和 e 人到底是什么梗?其实,它们对应了 MBTI(迈尔斯 - 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人格测试中的两大类型,i 人指性格内敛,e 人指性格外向。

两种人格的区分在于,对外互动方式不同。i 人享受独处,常以自我为中心,e 人热情开朗,可以在社交中收获能量。所以,大家常常把这两大类统称为社恐和社牛,还出现了 " 为 i 做 e" 的网络热梗。

人格测试的流行,说明大家渴望认识自己,并积极努力探索,想找到一个专属舒适区。不少年轻人在交际中,使用 "i 人 ""e 人 " 的标签,也更直观的表明自身性格,让交往成本更 " 省流 "。

对于这样的 " 社交人设 ",也存在一些过度依赖,容易形成一种自我暗示。有人找工作、找对象,甚至报考学校都要参考性格分类,这并不是一种良性导向。目前,MBTI 缺少科学的证明,即使是多道答题问卷,测试结果也不尽相同。

心理学家伯特伦 · 福勒曾提出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 " 巴纳姆效应 "。就像有些人认为星座很准,自动把自己和星座性格特征、每日运势对号入座,也是这种心理在作祟。

一个人的性格不会一直静止,会随时间、环境的发展改变,理性看待测试结果,别轻易用几个字母给自己的社交设限,类别属性禁锢不了世上独一无二的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