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也就生产销售几台设备,怎么会有被侵权的风险?”“平时太忙了,顾不上知识产权保护。”近日,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工作中发现,中小企业频频陷入知识产权侵权风波。该中心一年以来办理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申请案件,超八成申请方为中小企业。


【资料图】

知识产权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中小企业较为薄弱的知识产权意识,极易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相关律所,探寻中小企业如何避免被侵权“暗雷”击中,守好知识产权这份资产。

易埋“暗雷”

企业重技术轻保护

企业守护好知识产权这一发展命门,尤为重要。

前不久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接到一个援助申请,某企业称其提供样品委托第三方代加工,而第三方在样品基础上作了一些小改动、自行申请了专利,由于没有规制双方权利义务的知识产权条款,该企业维权成了难题。

这事还不是孤例,不少中小企业只负责技术研发,产品找别的企业代加工。如果不在协议合同中注明涉及知识产权的条款,易造成技术泄密。“无锡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负责人都是技术出身,公司规模也较小,时常会遇到专利侵权的问题。”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部负责人介绍,无锡很多中小企业舍得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但却对自己的研发成果缺乏保护意识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成果,直到自身所应拥有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被侵权才醒悟。

据统计,无锡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九成以上,无锡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在2022年已首次突破万家。但一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仍较为薄弱,在重技术、重质量的同时却轻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轻视会带来“暗雷”。尤其是,待权利人后知后觉被侵权了,摆在眼前的往往还有“取证难”问题。相关人士分析,一方面是侵权证据都掌握在侵权人手中,另一方面专利大多涉及产品生产工艺、内部结构等,更加难于取证。此外,还存在部分企业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认识不深,表现在无意侵权或存在侥幸心理。

无形资产

提前布局避触“红线”

“有的企业潜心研发多年并申请专利,结果在审查阶段才发现已有其他人在国内就同样技术主题申请了同样的专利。”该负责人说,这样的情况令人遗憾,但也警醒企业在研发前进行检索工作,避免无效劳动。

部分业内人士调研后表示,无锡不少中小企业未设独立知识产权部门,有的企业更安排不懂技术的行政部门员工兼做知识产权。有的则认为专利等知识产权不能即刻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在保护方面不愿多加投入。为此,建议企业提高警惕及自我保护能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熟悉相关政策,将“暗雷”排除。

“中小企业要意识到知识产权是一项非常重要、具有前瞻性的无形资产,不能仅着眼眼前利益,更要提前布局,让其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促进器。”北京市金杜(无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军说,知识产权既要保护也要避免侵权,“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原创当然是最终目的,但很多企业发展初期都会从模仿开始,可能不经意间就侵权了,要及时明确知识产权的范围和保护方式,避免触碰侵权‘红线’。”

用好“武器”

行政、司法“双轨保护”

前不久,无锡一家生产电力器件的企业向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寻求行政保护。该中心快速维权部受理后,先向权利人告知简易的侵权比对方法,并给予维权意见。随后,工作人员将案件移交至具有相应管辖权的行政机关进行立案,先行组织调解,很快就化解了该侵权纠纷,前后仅耗时2个月。

如果不幸被“雷”到,怎么用好维权“武器”?专业人士提醒,企业发现自身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行政和司法两种保护方式维权,其中司法保护主要通过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来实现,具有终局性、震慑力强、判决金钱赔偿等优势,但周期较长,一个专利侵权案件能够最终尘埃落定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相对于司法保护,行政保护虽然不具有终局性,但周期更短、维权成本低,权利人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保护方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张子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