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是申月的开始,秋季的开始,标志着火气彻底隐藏,金气完全显现,所以立秋前一天就为火绝日。火绝金显,凉风出现,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今年立秋在六月二十二凌晨的丑时,都有哪些习俗?

1、饮秋水


(相关资料图)

人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之中,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气阳升则发散,大气阴沉则收敛,人也要顺应大气的变化。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败”,此处的天就是不断变化的地球大气层。

立秋节气是金气完全显现的开始,金为少阴,其力收敛,带着秋季的肃杀之气。金气显现,则凉气出现,而金气的收敛之力最先从水中出现,也就是水底下最先有凉气,人们将这种凉气称之为祖先之气,所以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往河边窜,也就是不下水。

立秋之日,金气从水中出现,祖先从水中出来,此时水中带有金气,是大自然力量的结晶。立秋饮秋水,就是顺应大自然的一种习俗。于是在立秋这一天的清晨,人们从井中取水饮用,被称为“井华水”,其力量可以助旺金气的收敛。

书云: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凉能清热,甘可助阴。井水从土中渗出,随着土质的变化而变化,如西北的土中多硫磺,其水就可以疗恶疮。辽东的涧水与人参的产地相连,饮之则多发。山西的土中产矾石,其泉水就可以治疽痈。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养不同的人。立秋之日,金气完全显现,此时的井水就是这个节气大自然的力量结晶。所以明代的虞搏说:新打上来的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用以炼丹煮茗,性味与雪水相同。

由于水的特点取决于土质和气候,所以从远处地脉渗过来的井水为上品,近处的河流湖泊渗过来的次之。以前的女子常用“井华水”来涂粉,可以使肌肤润泽。有诗云:厨无烟火室无妻,篱落萧条屋舍低。每日将何疗饥渴,井华云粉一刀圭。

所以立秋之日饮秋水,也就是饮井华水,或者泉水等,为金气之水。总之是从大自然中流出来水源,带着此时此地的自然之力,以顺应大自然的收敛之气。

2、戴楸叶

立秋节气是金气完全显现的开始,金为少阴,少阴收敛,万物成熟而枯萎。此时楸叶已老,在金气的作用下,即将飘落,正是人们采摘楸叶之时。人们将采来的楸叶捣碎,敷在疮肿之处,就可以排除毒素。

《遵生八笺》说:立秋太阳未升时,采楸叶熬膏,擦抹疮疡之处,患处立可治愈,将其叫作楸叶青,熬法以叶多汤浓为佳。《韵语阳秋》中也说:有人患背溃坏,百方不痉。于立秋日太阳未升时,采揪树叶,熬之为膏,敷其外,不累日而愈也。

所以立秋这一天,也是人们戴楸叶之时,《熙朝乐事》中说:立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武林旧事》中说:立秋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都是顺应这个节气的习俗之一。

3、贴秋膘

立秋节气标志着火气隐藏,金气显现,金气显现则凉风出现。在火气强旺之时,人们经常汗流浃背,最容易导致体重减轻。所以每到立夏节气到来之时,人们就会称一下体重,等到立秋之时,再次称体重。如果体重有所减轻,就会美美地吃一顿,被称为贴秋膘。

所以立秋之日,也是各地吃美食的节日,有些地方吃饺子,有些地方吃红烧肉,也有吃新稻和龙眼的,由此而衍生出来“啃秋”的习俗。比如咬秋瓜,吃秋渣,啃玉米,吃秋桃等。《津门杂记》中说: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4、躲立秋

四季的交替,也就是五行的交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立春节气是少阳显现的开始,立秋节气是少阴显现的开始,所以立春和立秋都是阴和阳纷争之时。立春为老阴生生阳,立秋为老阳生少阴,从阳到阴,也就是从地上到了地下。

所以立春和立秋都是大气混杂之时,于是就有了“躲春”和“躲秋”的习俗,也就是躲开立春和立秋交节的那个时辰。俗话说:立秋不躲秋,秋后惹是非。今年六月二十二凌晨丑时立秋,丑时正是人们睡觉的时候,一觉醒来,秋季已到,因此今年不需要刻意去躲秋。

5、测秋水

立秋是少阴收敛的开始,也就相等于下半年的开始,于是人们根据这一天的天气变化来判断之后的降雨。书云:立秋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则伤五谷。立秋之日,斗柄指向西南坤位,此时风从坤来,则五谷熟。

坤的对面就是艮,风从艮来,则秋气不和。风从艮来,也就是刮东北风。所以立秋之日以阴天或者小雨为好,适宜刮西南风。立秋是少阴收敛的开始,人们取来黄河之水,称其重量,与之前的水重对比,以判断秋季的雨水多少。

宋代的《麈史》中记载:常于岁除,汲江水秤,与元日又秤,重则大水。是根据黄河水中含沙量的多少来判断降雨的。所以立秋之日最大的特点就是金气显现,各种习俗都是由此演变而来,饮秋水,戴楸叶,贴秋膘,以及啃秋等,都是为了顺应此时的自然之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