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期间,央视《对话》节目录制了一场分论坛,于7月29日播出。当期《对话》节目主题聚焦“变局中的全球机会”,邀请国内外嘉宾共议在全球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应该如何发现和把握产业新机会。

参加此次论坛的嘉宾,既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国际知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等来自业界、学界的知名人士,也有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阿美亚洲中国区总经理卡塔尼两位国际知名企业家。


(资料图)

国内外嘉宾观点碰撞之间,一条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发展之路逐渐明晰。

“未来绿色低碳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底色,这个底色越来越绿。无论是我们的产业、产品、管理服务,一定催生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所以‘绿色+’可以讲无处不在。”宋海良表示。

谈变局:危中有机

谈及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吉姆·罗杰斯用了一个颇具东方智慧的词来概括,“中国有个很妙的词叫‘危机’,西方语言中没有这样的词。危中有机,变局之中仍有许多机会。”

图片来源:《对话》栏目视频截图

史蒂文·巴奈特指出,当下全球经济的恢复很不平稳,现在全球增长很低,但是通胀很高,这是我们面对的很大挑战,所以各国现在要团结起来行动。

图片来源:《对话》栏目视频截图

各国团结在一起的过程中,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话是拯救世界的一种方式”,吉姆·罗杰斯表示,“如果媒体可以利用好它的权力,一切都很美好,国家也会更开放。”

团结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还涉及着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卡塔尼看来,虽然时代发展的道路不太平稳,但阿美是乐观的。“其实所有产业的机会都是相连的,要更多地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产业的机会。”

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推动着经济大转型。刘元春指出,在大转型的时代中,对于前行者来讲永远是机遇,对于后退者来讲永远是危机,微观主体只有拥抱这个时代,才会产生机会。

图片来源:《对话》栏目视频截图

机会究竟产生在何处?

宋海良用了一个词来描述当下的经济环境——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不确定性在增加。“作为企业,我们从来都是在危和机之中做平衡、观大势。我们现在主要在新技术革命、生态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等全人类共识中找机会。传统领域找增量难,在新能源领域找增量更容易。”

图片来源:《对话》栏目视频截图

谈机会: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大趋势下,新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投资热土。宋海良给出一组数据,近两年中国能建新能源在全球的投资是前5年总和的12倍。“我们今年上半年,或者说准确讲1-5月份,在境外的新能源投资,包括风能、光伏、氢能、储能、混合基地,这些今年上半年1-5月份增加了86%,我们在新能源这个大的场景,大的时空里面,(有)巨大的空间,这是一个机会。”

卡塔尼也观察到了这一趋势,其指出,“纵观中国的能源行业,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兴的趋势,比如说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向低碳能源的过渡。低碳能源也是我们和中国公司进行合作的一个主要的领域。”据了解,阿美最近已经与两家汽车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将成立新的动力总成技术公司,聚焦减少碳排放和提高引擎的能源效率。

史蒂文·巴奈特介绍,绿色低碳同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两年工作的重点。据悉,目前IMF已经建立了一个韧性和可持续性信托基金,给中低收入国家一些优惠的融资贷款,让其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公共资金其实是不够的,我们知道还需要来吸收一些私营部门的融资,希望我们这样的一个公共基金可以带动私营基金,让私营的部门能够参与进来。我们已经看到绿色金融也有很大的发展,这可以作出一些很大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绿色低碳的实践中,中国凭借着新能源领域的各项成果,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合作。

在刘元春看来,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企业掌门人、领军者来到中国落地合作有着“必然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巨大的超级市场,一定是所有投资者必须趋之若鹜的,因为这里面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刘元春指出,经过“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布局,我国在战略新兴产业,一系列新技术上的创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围绕着新能源、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所形成的弯道超车效应,已经开始引领整个世界的潮流。

“世界离不开中国的市场,离不开中国的创新,以及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一定要与中国携手共进。”刘元春补充道。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25451257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