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7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中汽协认为,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下,叠加传统车市淡季,产销节奏有所放缓,整体市场表现相对平淡,环比同比均有所下滑。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0.5万辆和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6%和31.6%,市场占有率达32.7%。
(资料图)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汽车制造业来说,积极拥抱新能源、持续绿色产品创新、全方位低碳运营是当下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势。实际上,在整个产业变革和升级的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也在推动自身践行ESG,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每经-中财大“ESG行动派”数据平台统计:截至6月30日,A股汽车制造业共有168家上市公司,其中有47家披露了ESG相关报告,披露率为27.98%,低于A股33.28%的平均水平。ESG评级方面,评级为B(含B+、B、B-)的公司最多,为51家,占比30.36%;获评D(含D+、D、D-)的公司最少,为30家,占比17.86%。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汽车制造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汽柴油车整车制造等8个子行业。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以此分类标准,按照A股市值排序选取4家不同子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进行观察。这些企业的ESG相关报告显示,环境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是业内最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碳战略
截至今年6月30日,在A股汽车制造业168家上市公司中,有47家主动披露了ESG相关报告,占比27.98%,低于A股全行业33.28%的水平。
ESG评级方面,评级为A(含A+、A、A-)的公司为44家,占比26.18%;评级为B(含B+、B、B-)的公司最多,共有51家,占比30.36%;获得C(含C+、C、C-)的公司数量为43家,占比25.6%;获评D(含D+、D、D-)的公司最少,为30家,占比17.86%。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汽车制造业可进一步分成8个子行业。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按照A股市值排序,分别从汽柴油车整车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用发动机制造和汽车车身、挂车制造等主要子行业中选取4家在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均属于重工业领域,生产过程涉及大量排放。因此,环境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是业内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上述4家公司有部分公司将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框架及建议,从管治、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等维度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识别与管理。
比如,长城汽车(601633.SH,股价27.99元,市值2377.9亿元)在2022年搭建碳中和管理体系,以《碳中和管理规程》为指导文件,推动全公司碳中和制度建设,全方位支撑碳减排工作有序开展。为此,公司设立了用水目标、能源使用目标、减废目标及碳排放目标,分别为:优化用水结构,通过水资源的阶梯利用、重复利用,提升综合利用效率;持续推广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落地应用,增加光伏装机容量;公司从源头、过程及末端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并承诺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各类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不超过国家或地方总量控制要求;计划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
潍柴动力(000338.SZ,股价12.3元,市值1073.37亿元)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小组,负责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调度,加强气候变化管理体制系统化建设,并将绿色低碳纳入自身战略规划。2022年,公司持续布局并深耕新能源产业,与环境规划院合作完成《绿色动力环境规划》,积极探索产品技术转型升级道路。
其余公司虽然没有参考TCFD的框架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披露,但也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减碳战略和目标。
比亚迪(002594.SZ,股价259.25元,市值7547.14亿元)在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为应对气候变化,响应国家“3060”双碳行动,公司成立比亚迪碳排放管控委员会,制定《比亚迪碳排放管理》《比亚迪公司碳排放量化管理规定》《比亚迪公司产品碳足迹管理办法》,提升公司碳排放管控能力和水平,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公司实现碳中和。 以“零碳园区”建设为落实国家“双碳”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遵循减碳“三化论”概念,即能源电气化、电气绿色化和智能数字化,有序开展减碳工作。
布局绿色创新产品
汽车制造业是技术导向型产业,技术能否与时俱进是相关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从上述4家公司的相关ESG报告来看,业内公司的创新方向已经不局限于自身主营产品,同时还涉及绿色运营、节能减排等绿色技术。
目前,比亚迪建立了10个技术研究院,覆盖材料研究、电子、电池、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半导体等各个领域,全面支撑集团四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在车辆相关产品的创新上,比亚迪研发了超级混动、刀片电池、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等;储能产品方面,目前已形成集储能产品研究、开发、制造、销售、服务、回收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全面覆盖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截至2022年12月31日,总出货量近7GWh。
潍柴动力构建了“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基础创新+工匠创新”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统筹发动机、新能源、电控与软件等研究院的技术研发。2022年11月,公司牵头建设的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该实验室以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致力于为内燃机与动力系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前沿技术支撑。
中集车辆(301039.SZ,股价12.94元,市值261.08亿元)则构建了“中集集团-车辆产业-各成员企业”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分层激励管理体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励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持续创新。在研发体系建设方面,公司根据本集团技术升级和产业布局需要,集团总部确立了“一办”、“四中心”等技术研发体系,即由CTO(首席技术官)负责领导,协调新产品开发、制造技术升级、制造技术与产品技术的数字化。目前,集团有13家企业被授予“高新技术企业”,并在美国、德国、比利时、英国等海外分公司分别设立了技术中心或工作室。公司ESG报告显示,2022年度实现20项创新研发成果,包括绿色渣土、新能源搅拌车、K2新型环保发泡技术等。
总的来看,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关注ESG的行业,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创新方面,各企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汽车制造业的ESG相关报告披露率仍然偏低,在ESG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汽车制造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合作,完善ESG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提高ESG相关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以便更好地展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就和价值。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4526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