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在决策层定调“活跃资本市场”之后,以什么办法活跃市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7月底,证监会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指出,要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近期,随着A股市场再度下探,有关降低印花税、试行T+0、控制融资的讨论十分热烈。

从历史经验以及其他资本市场的经验看,降低印花税和市场走势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长期关系并不明显。比如2008年4月的印花税下调,Wind全A指数此后一周涨幅为16.9%,但三年后涨幅只有2%。再看T+0,从韩国和中国台湾股市看,引入T+0之后,其后三年累计涨幅都很可观,但这些只是统计上的相关关系,且样本过小,没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确有因果关系。

影响股市整体走势的因素很多,从最简单的框架看,流动性决定了估值水平,当买入的资金多于卖出资金时,股价就会上涨。因此,要活跃资本市场,从流动性来观察并找到办法可能要比只重视交易环节的“降本”更为有效。

总流通市值是A股流动性变化最重要的观察指标。据Wind数据,2013年8月这一数值为19.05万亿元,现在则为70.65万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270%,这意味着同样的涨幅,需要更多的资金量。简单对比,A股要达成和历史水平相当的活跃度,日均1万亿元成交额可能只是基本要求。但整体来看,A股市场的自我造血功能仍不够,增量资金对于整体走势仍至关重要。

2020年以来,A股总计有1604只新股上市,控股股东限售期满3年后,这些股份也将陆续进入流通,加上再融资部分,A股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有观点认为,需要暂停IPO或者再融资,但这等于砍掉股市的基本功能,并不可取。

笔者认为,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应当成为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要办法,这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加以实现,而其中的关键节点应当是IPO,入口关更充分的市场化能够起到有效的自我调节作用,而无需人为干预。当整体市场低迷时,IPO数量会下降,一些项目会发行失败,融资额会降低,市场得以休养生息,反之亦然。

如何让IPO充分反映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笔者认为,在IPO定价和申购环节,应当更为彻底地放开,让价高者得,让其承担风险,短期内这可能引发“三高”发行等问题,但发行过程中的充分博弈,能够让一二级市场连成一体,定价偏差在经历破发之后会自然回归到理性水平,真正优质的上市公司会被筛选出来。

“活跃资本市场”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长期命题,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种办法值得尝试,引入长期资本也值得去努力,但“治本”的办法还是要从供需关系出发,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需要在制度的设计上继续推进变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