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泸州老窖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5.93亿元,归母净利润70.9亿元。公司已连续3年上半年营收增速达20%以上,净利达30%左右水平。
(相关资料图)
泸州老窖指挥中心
今年上半年,泸州老窖持续增强品牌内涵,品牌攻坚成效显著,加快推进智能酿造技改项目建设。持续聚焦消费者培育、聚焦战略市场打造、聚焦重点项目支持。公司4月全面上新五码关联产品,扫码率实现高增长,通过扫码可以快速搜集数据以及有效解决控价与窜货问题。
公司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表示,力争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15%,即288.92亿元,在行业调整等外部环境影响下,公司已完成全年目标的50.51%。
可以看到,泸州老窖的进攻号角已经吹响。在今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总经理林锋表示,泸州老窖在每一个地方都相对比较“谦虚”,目前进攻的时候已经到了,略微采取了一些稍显积极的进攻策略。
随着下半年销售旺季的来临,市场对泸州老窖全年业绩有着良好预期。
营收净利增速均超25%
保持良性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45.93亿元,同比增长25.11%,归母净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8.1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38.53%,达到56.48亿元。
得益于公司在渠道方面的有效举措,今年上半年公司线下消费者运营体系不断完善,线上销售店铺矩阵完成建设,百城计划稳步推进,春雷行动成效显著。公司市场攻坚和拼抢能力大幅提高。
传统渠道实现营收139.61亿元,同比增长28.82%,利润空间持续扩张,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89.27%。经销商团队也在稳步扩大,截至6月30日,公司境内经销商1701个,较上年同期增长11.47%。
公司始终坚持聚焦“双品牌、三品系、大单品”:国窖1573牢牢站稳中国“三大高端白酒”阵营;泸州老窖品牌复兴计划成绩斐然,系列产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养生酒、高光、中式果酿酒等创新产品持续培育,成为推动公司迈向年轻化、时尚化、健康化和国际化的生力军。
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再度拔高了收入和盈利水平。中高档酒类实现营收129.9亿元,同比增长24.64%,毛利率提升至92.49%;其他酒类营收15.21亿元,同比增长29.23%,毛利率增长5.05%至54.36%。
4月份国窖产品导入“五码合一”包装后能够实时动态掌握市场库存,据今年7月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公司库存属于合理范围。
实际上,自2020年底黄舣酿酒生态园全面投产以来,公司实施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酿酒技改,建设包括酿酒车间、制曲车间、原酒储存酒库、能源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等在内的白酒生产酿造园区。园区投产后,新增优质纯粮固态白酒,公司生产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
在今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刘淼直言,“泸州老窖在销售上没有去压经销商的货,不存在为明年刻意准备什么。相对于过去,可能是要高一些,但实际上渠道库存整体良好,库存就是库存,也没有藏起来什么。泸州老窖一直在布置安排,围绕消费者、终端动销展开工作,公司一步一步往前行,没有急躁,没有一把抓,整体布局非常良性。”
国窖大单品优势突出
品牌势能明确下半年旺季预期
品牌是白酒企业的核心经营资源之一,而泸州老窖的品牌优势显著。
在今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刘淼表示,“到今天为止,从品牌角度来看,泸州老窖的品牌不是说比别人做得好,但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在品牌这个高度上,国窖1573是处在第一梯队。”
“国窖1573”是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也是享誉中外的高档中国白酒之一。近年来公司成功构建了清晰聚焦的“双品牌、三品系、大单品”品牌体系,国窖1573品牌提升和泸州老窖品牌复兴工程成效显著,品牌辨识度和含金量大大提升,浓香正宗的形象渐入人心。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公司品牌布局完善,行业龙头仍将受益于集中度提升。如今国窖1573、泸州老窖1952、泸州老窖特曲、泸州老窖特曲60版、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等系列酒逐渐成为全国各价位段的主流产品。区域市场上,华东市场仍有较大空间和机会,随着品牌势能提高,全国化的布局仍有增量空间。
泸州老窖窖主节活动
下半年,公司表示将持续整合营销,有效建立消费者共情,讲好品牌故事。不断办好诗酒文化等活动,激发大众共鸣,提升企业美誉度。充分利用“窖主节”“流动的博物馆”“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冰joys、时间的朋友等IP,活化泸州老窖文化传播,塑造有形有情的品牌文化。加强创意活动传播声量,增加品牌关注度,增强消费者黏性。
此外,公司还在数智酿造、智慧生产、文旅融合等方面布局,巩固和扩大了泸州老窖在产能保障和品牌文化上的优势。
泸州老窖作为高端白酒的三大代表之一,在生产、管理、产品、品牌及渠道营销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头部优势。
此外,中泰证券认为,自2015年公司董事长刘淼、总经理林锋就任,“刘林”组合不断地创造奇迹,管理团队的优秀、稳定在业内已经得到很好的证实。在优质产能、智能化、管理效率提升、团队打造等方面蓄势,从行业发展业绩公司的储备来看,持续增长可期。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蒙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