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8日,成都大运会落幕,我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上线。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举办体育嘉年华活动、发放运动优惠券、开展健身气功比赛……各地开展缤纷多彩的健身活动,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让一个个矫健身姿成为这个夏天的靓丽风景。

体育强则中国强。回顾设立“全民健身日”的15年,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绘就体育强国建设蓝图,再到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全民健身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冬奥会、大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举办,村BA、网红健身操等群众体育运动的风靡,更是提升了全社会对于健身的热情。按照新修订的体育法,今年起“全民健身日”所在周为体育宣传周,进一步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新需求、新期待。

更好解决“想不想运动”的问题,让健身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自觉选择。当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左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网络沉迷、手机依赖、信息茧房……种种数字时代新问题,对群众身心健康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对于青少年、职工群众、农民等不同群体,要开展各具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夯实广泛参与全面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培养终身运动者。同时,培育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壮大体育市场,充分激发各个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解决“能不能运动”的问题,推动健身场所向“好不好”转变。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平方米。推动健身场所从“有没有”到“够不够”“好不好”转变,有力支撑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需要结合当前实际,从扩存量和拓增量两方面下功夫,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推进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等,不断打开健身新方式,满足群众新需求。

更好解决“会不会运动”的问题,让科学健身成就健康生活。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态、不同健身阶段、不同地区的群众对于健身运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让大家学会科学健身,才能充分体会到强健身体、愉悦身心的乐趣。因此,需要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同时,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完善《全民健身指南》,继续开展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等各项线上群众体育活动等等,把全民健身知识、技能和活动带到群众身边。

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效提升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不是一时的事,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一破解群众在锻炼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才能让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让全民健身“永不落幕”。(陆夷)

来源:南方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