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芳
8月30日,由环球影业出品,好莱坞大导演诺兰·克里斯托弗自编自导新片《奥本海默》将正式上映。
(资料图)
该片已在全球狂揽近8亿美元票房,北美票房超过3亿美元,超过《盗梦空间》,成为诺兰北美票房第三高的影片,仅次于《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奥本海默》是一部历史传记片,改编自获普利策奖的传记《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二战期间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在战后美国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近日,诺兰特意为电影来到中国宣传,畅谈创作。潮新闻记者分三篇介绍诺兰中国行对《奥本海默》的幕后揭秘,上篇和中篇请戳链接提取。
下篇着重介绍电影最精彩部分,奥本海默研制原子弹时,三位一体核试验测试是怎么拍出来的,以及影片的配乐。
潮新闻: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克里斯托弗·诺兰:有那么多组织和协调的工作要做。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非常喜欢成为一个导演,尤其喜欢因不同的场景带来的不同挑战。
我写剧本的时候,也在想怎么把书浓缩成一个拍摄电影的长度。在洛斯阿拉莫斯拍摄的时候,那是一个荒芜之地,冬天拍摄的时候大家非常冷,这部电影的剪辑也非常困难。
潮新闻:片中的洛斯阿拉莫斯也是模拟真实的“曼哈顿计划”中的洛斯阿拉莫斯建造的,有哪些挑战?
克里斯托弗·诺兰:首先对布景组,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那边的气候非常恶劣,他们需要在开始拍摄之前,重建当时的洛斯阿拉莫斯的场景。因为我们不能让现代的设施入镜,所以要去荒芜人烟的地方,搭建“曼哈顿计划”的小镇。就像“曼哈顿计划”的工作人员,他们要在荒芜人烟的地方搭一座小镇一样。
我相信所有的实景都能够帮助我们,帮助演员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觉得真实的画面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让你进行表达。不仅是三位一体核测试,对于所有奥本海默经历的以及想象的量子世界的画面,我们希望可以是非常美丽震撼,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爆炸以及火焰,感觉到这种紧张感。如果用模拟视觉特效的话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选择了真实画面拍摄。
潮新闻:在网上,大家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人问,是不是诺兰导演真的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创造了“蘑菇云”?
克里斯托弗·诺兰:不是,这是禁止的。核爆的感觉令人畏惧,我想让观众感受到核爆本身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我们希望尽量还原真实,这样才能让观众们相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潮新闻:拍摄时用了什么技术呢?
克里斯托弗·诺兰:不想剧透,但我们用了很多不错的视觉效果,包括三位一体核试验测试,还有量子力学画面的表现。我跟我们的特效导演说,我需要达到的效果,既让人感受到了威胁,又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所以有一些特效是在显微镜下很小的东西,突然变成很大规模的爆炸。另一方面,我们在拍三一核试验测试的时候,尝试用不同的爆炸物,如何在沙漠中能够创造出类似核弹的冲击力。
潮新闻:有没有用一些特效呢,还是全部都是实拍?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中都是我们拍摄出来的,我的特效以及视效人员也想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比如用很小的事物让它爆炸进行拍摄,在爆炸过程当中也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包括黑火药、煤等等,他们都用这些材料做了试验。在技术层面我们进行了很多试验,但我们使用的还是正常的模拟方式,就是我们把所有这些物理的事物放到摄像机面前进行拍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确保我们展示出的震撼场面和电影视觉的基调是一样的。
潮新闻:影片里的物理世界的画面,是怎么拍出来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对于物理世界的图像演绎,我咨询了好朋友罗伯特等,他们都是物理学家。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帮助我们用视觉化的方式演绎物理世界。
潮新闻:核弹爆炸以后,那里非常安静,只能听到大家一片寂静呼吸声。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一个导演,尤其对于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希望可以描绘现实,并想办法让整个故事变得有戏剧性。
在三一核测试方面,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描述这样的画面。我们考虑到了真实的物理距离以及声音传播的距离,它有一定时间的安静。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感觉,以一种不同寻常方式利用这种感觉。我有点记不清具体的时长了,应当是25秒,从爆炸开始一直到声音到达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画面,我们希望可以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潮新闻:这种寂静的力量,是不是专门设计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的,它是美和危险的集合体,一个延迟声音的到达。我们也知道这个声音到达的延迟,和奥本海默之间也是有一定的联系,后续他们还一起去庆祝实现了这个目标。很快在此之后,他们所有人都经历了这样的震惊,这也是在电影中不断重复的一件事情。其实就是在那一刻,你想到那个爆炸,看到了整个爆炸的细节以及它的美,然后当它的爆炸声音到达的时候,它也提醒了我们,核弹的危险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
潮新闻:电影的配乐也很棒,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音乐是这部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音乐作曲家路德维希·格兰森,我们早期就开始讨论,这部电影配乐的意义是什么,定位是什么,要怎么去做,如何进行电影配乐的设计来指导整个故事的演进,比如说伤心的画面、伤心的氛围如何演绎。
我跟他建议过,能否用小提琴独奏的方式作为《奥本海默》的主题曲,我觉得小提琴独奏能够展现出奥本海默神经质的特点。小提琴的声音是非常尖锐的,一方面它可以很浪漫、优雅,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突然间变得令人害怕、恐惧。
我们定下基调,之后开始通过小提琴独奏,接着再加上四重奏。并且在事后剪辑的时候,我们跟路德维希·格兰森是紧密配合的。我们做完一段剪辑以后,会把小样给路德维希·格兰森看,他再拿回去完善配乐的乐谱。因此,我们的电影剪辑和音响效果的创作和编辑是同步进行的,配乐成为了电影不可分割的DNA的一部分。
格兰森将配乐放到了电影整个声音体系中,最终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效果。他深刻地了解不同的声音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甚至声音消失是什么效果。后来也使用了合成器包括其他工具引入了更多的声音,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配乐体系。
一般电影的配乐最后总结起来是45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因为配乐会重复,但这部电影配乐更加复杂,它的整个时长甚至可以达到一个半小时。在整个电影中有非常多的配乐,并且和电影的变化一起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