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消息,据毛伊县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8月15日,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大火造成的死亡人数升至106人。


【资料图】

当地时间8月16日,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总统拜登将于当地时间8月21日访问夏威夷州。

值得注意的是,火灾持续多日以来,美国主流媒体一度将火灾归因于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干燥引发的野火,但随着灾情细节的不断释出和曝光,火灾蔓延背后的巨大人祸因素正在进一步显现。

当地民众批评政府救灾不力

拜登:将和妻子尽快前往

据央视新闻,夏威夷毛伊岛大火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灾后救援工作仍在进行。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表示,面对灾难,他们只能依靠自救。美国政府部门在救灾过程中与灾后赈济上的应对不力,大大增加了本次大火造成的危害。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政府对此次灾情的救援工作十分滞后,早期的救援赈灾工作中根本看不到地方政府的影子,不少民众对此十分愤怒。

据环球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当地时间15日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和我的妻子吉尔将尽快前往夏威夷”。美国夏威夷州州长格林12日称,这是美国百年来致死人数最多的一场大火。

拜登还称,他希望自己将来的访问不会妨碍到灾后重建工作。他还说道,“我们的祈祷和思念都与夏威夷人民同在”,并补充说,“不仅仅是我们的祈祷。他们需要的每一项物资都会出现在他们身边”。CNN称,这是拜登自上周末以来首次就这场灾难发表公开评论,拜登的批评者,包括前总统特朗普和其他共和党人,并没有放过这段沉默期。

福克斯新闻网称,拜登在位于特拉华州里霍伯斯海滩的海边别墅度过周末。而在其返程时被记者问及关于夏威夷的灾难时,拜登称他对此没有评论。对于拜登的这种应对,特朗普任期时的前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莫妮卡·克劳利在X上写道,“拜登根本不在乎毛伊岛人民的苦难,包括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受苦受难的人们,以及边境城镇里受苦受难的人们,又或者是美国任何地方受苦受难的人们”。特朗普则批评称,“拜登拒绝帮助或评论毛伊岛的悲剧,就像他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拒绝帮助或评论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的火车出轨一样,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夏威夷电力公司被告

股价已暴跌近40%

央视新闻消息,据美国非营利研究机构全国消防协会数据,开始于本月8日的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已经成为美国一百多年来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大火。目前,美国官方尚未公布对火灾起因的调查结果。据当地媒体报道,三家法律公司已代表受害者对夏威夷电力公司提起集体诉讼,指控该公司未在强风天气来临前切断供电,怀疑被风刮倒的电线杆引起火灾。8日起火当天,一名毛伊岛拉海纳居民沙恩就曾拍摄记录下电线引燃草地的画面。

美国媒体报道,电线杆倒下或其他电网故障产生的火花引起火灾或加剧灾情的情况在美国发生过多次。而夏威夷很多木质电线杆非常陈旧,周围植被繁茂。当地居民和能源专家一直呼吁电力公司加固电网并把更多电线埋在地下。毛伊县县长比森也承认,强风刮倒约30根电线杆,一些电线杆倒地时还通着电。夏威夷电力公司下属的一个变电站8日出现电线杆倒下的情况,事发地点靠近最初起火点。

当地时间8月15日,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由于投资者担心夏威夷电力公司可能需要为毛伊岛山火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该公司的股价自周一开盘以来已暴跌近40%。

当地时间12日,一份针对夏威夷电力公司的集体诉讼称,该公司在有预报大风可能吹倒电线并引发大火的情况下,仍准许电线保持通电。因集体诉讼,标准普尔15日宣布下调夏威夷电力公司的信用评级,并警告称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下调。

据悉,夏威夷电力公司为夏威夷95%的居民提供电力。

多人接到房产商收购电话

引发猜疑

据环球网援引《华盛顿邮报》14日消息,一位自称当地非营利机构成员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她称自己了解到有许多人的房子才遭遇大火,就接到了房地产商的电话,表示要收购这些不幸的居民的土地。

当天,拥有100多万粉丝的美国自媒体人马特·华莱士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发文称,毛伊岛上损毁最严重的区域恰好在豪宅区旁边,自火灾之后,这些失去房子的人不得不变卖土地维生,可旁边诸如比尔·盖茨等一众社会名流的豪宅却安然无恙。这名博主在文末写道:“这场大火是怎么知道躲着豪宅走的?大家醒醒吧!”很快,该文就引来数以万计的网民转发和讨论。

对于民众的怀疑,美国《华盛顿邮报》14日在报道中承认,早在火灾前,毛伊岛就因美丽的风光和气候成为开发商争相涌入的胜地。然而,原住民和当地人却不愿搬离家乡,他们一直试图抵制开发商收购他们的住宅和土地。

据海外网援引美联社13日报道,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火灾发生后,当地居民越来越担心美国开发商及购房客或借重建推高房价,这将使该地区原住民被迫流离失所。

毛伊岛拉海纳镇25岁居民里奇·帕拉莱是大约4500名需要庇护的居民之一,他不知道近年来已成为旅游天堂的家乡会发生什么。他表示,更担心大型土地开发商进来并将这片烧焦的土地视为重建的机会。

编辑|王月龙 盖源源校对|孙志成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环球网、海外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