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纪要关注:赛道掘金】
2023年加快全球化进程,23H1实现总收入229.76亿元,同比+53.93%,动力电池23H1实现出货12.65GWh,同比+79.46%,实现营收121.19亿元,同比+71.92%,储能电池23H1实现出货8.98GWh,同比+102.3%,实现营收70.71亿元,同比+120.174%。归母净利润实现21.51亿亿元,同比增长58.27%。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技术:完成大圆柱电芯的开发,上半年推进大圆柱系统的开发,可实现NTP(无热蔓延不起火);21700和18650实现全极耳,更好满足高端市场的应用;大铁锂电池和系统研发,5MWh储能系统成本下降30%,系统成本下降至0.1元/wh。
动力电池质量管理升级:重心从关注交付质量到客户使用质量。
制造体系数字化升级:单体工厂达到20GWh产能,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很有意义,今年完成工厂数字化领域建设。
23H2供应链:华飞项目产生的镍钴已经投产,电解液和隔膜也投产,对Q4和24年都会有很大的贡献。
Q&A:
A:2022年年底建成,100万根电芯下线于7月解决,现在整体处于C样阶段,一个客户完成PPAP审核,Q4开始批量出货。大圆柱使用高镍和硅基负极材料,仍需要在量产后验证性能。下半年主要集中在大圆柱系统研发,车企需要验证NTP的实际情况。前期会选择一些对电优质客户过全面验证后,会向客户全向推广。
A: 不好说,车企现在经营不好,对电池价格要求更高。长期来看,大圆柱的综合成本肯定更有优势。
A:主要材料都和行业龙头建立了合资公司,现阶段战略运营好合资公司,2024年为公司的质量和成本做出贡献。
A:电池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未来还会通过技术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在某种产品集中释放产能会导致盈利交差,新产品新技术毛利率会比同质化很高的市场高。碳酸锂现在是20万元,未来还有下降的空间。还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A:主要是按照合同来,有的合同有要求,有的合同没有要求,参考应收账款计提。
A:德方亏损2亿,新华锂盐盈利1.5亿,实际的排产有波动,目前逐步恢复,股权交割延迟,上半年完成了50%~60%。
A: 客户给的需求指引和实际出货相差较大,可能会对电池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A:公司已经提前知道政府动向,已有较久的讨论与安排。目前的应对方法,一是推动全供应链(70%-90%)在欧洲投资建厂,二是探索电池回收,公司目前认为三元回收前景优于铁锂。
A:原材料运输、关税、欧洲的建厂成本都会考虑进去,价格由客户承担。
A:大圆柱15分钟从20%充电至80%,供给小鹏G9的800v超充5分钟充电可支持200km。由于技术能力只是主机厂筛选供应商的条件,价格不会有大幅的提升。
A:上半年,小鹏G9因为价格原因没有实现预期,下半年改款出现后,可能会有数量上的改善,再加上还会有新客户的量产,公司有信心完成全年的目标。
A:销售策略:22年储能业务受到产能限制,今年对储能有更高的目标。国内市场中,公司Q1主要交付的是电芯,而同行主要交付系统,公司正在从交付电芯转向交付系统,在24年销售结构将会有较大转变,通过提升效率提高竞争力。海外,主要通过新产品扩大份额。
价格策略:公司PACK产线自动化水平较高,未来会在储能系统的价格会比电芯级别更有优势;同时,公司会主动通过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但不会因为选择过于追求价格的新进小客户而加入集中竞利。
A:锂原电池保持较好增长,小型锂离子电池翻倍的增长。毛利率下降主要源于18650,电动工具在22年销量较好,下游客户大幅备货,但是今年疫情放开后,电动工具销量大幅下降,导致上半年销量低迷,Q4会逐步恢复常态化的毛利率。
A:上半年还好,营收同比还是有增长,Q3和Q4同比也会维持增长,Q3价格战可能会维持,可能不会改善,Q4可能会改善,明年会比今年Q4更好。
A: 公司也一直在磷酸铁锂及三元动力电池上发力,今年公司向广汽和小鹏等车企交付的都是方型三元和铁锂;4C铁锂快充的推出代表了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行业发展方向,而大圆柱是国内外所有车企未来尝试的方向,目前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规模化的推广,预计需2-3年时间完成大批量交付。
A: 软包的业务结构、产能、出货、收入非常稳定,和之前的数据吻合。
A: 海外POWIN等客户对未来预期较好,有开发新供应商的需求,但开发高质量新供应商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时间内公司的竞争压力及价格压力较小。
A:今年还有一些小的问题要解决,大概是4000吨左右的出货量,明年会好很多。
$亿纬锂能(SZ300014)$ $宁德时代(SZ300750)$ $比亚迪(SZ00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