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07733 


(资料图片)

“我们离‘双一流’强省还有多远?”

这次提出这个问题的,不再是此前“疯狂建大学”的广东,而是同为沿海经济大省的浙江。

数据显示,浙江有109所普通高等学校,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11位,同时,有3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居全国第12位。

而浙江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23个学科,有21个落在浙江大学。一如当地教育界人士所言,浙江需要浙大这样的“航母”,但只有一艘“航母”,形成不了集群战斗力。

早前,浙江就曾坦言,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文化地位,与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要求,与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均不匹配,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某种程度上,浙江当下的心情与当初的广东有些相似——补齐高等教育短板,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今年以来,浙江肉眼可见地发力了。继年初“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后,日前又召开了“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对标一流、全力突围。

这一次,浙江将拿什么“奋起直追”?

多年“隐痛”

自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以来,各地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明显提升。

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起步更早。

在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就指出,要建设教育强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推进地方高校优质特色发展,力争更多高校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

究其原因,广东拥有无数个第一头衔,从经济、工业、外贸到人口不一而足,但在高等教育上,只能称得上教育大省,而难言教育强省。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309731

浙江,同样面临多年“隐痛”。

公开资料显示,1949年,浙江仅有4所普通高校,且都集聚在杭州,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3112人;同期上海、江苏分别有普通高校41所、16所,在校生20330人、7171人。

浙江师范大学孙不凡等人在《浙江高教强省的实践反思与发展理路》一文中指出,“此阶段,从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来看,浙江高等教育可用‘小弱’来描述,成了长江中下游区域的高教‘洼地’。”

到了1998年,伴随新的浙江大学组建成立,浙江高等教育才开始“由小向大”。

“11个地市的师范专科学校陆续形成了地方特色的综合院校,有的开始摆脱师范属性,向工科、海洋、商科等方向发展。这批‘地方军’的兴起,加之全国较早的民办高等教育和独立学院的建设,浙江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快车道。”

2022年,浙江共有10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虽比2007年增加了32所,但相较十年前,仅增加4所。其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浙江的“高校含量”只能排名全国第11位——与其他5个“经济大省”相距甚远。

根据浙江海洋大学朱淑华等人今年4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浙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共生指数均位列31个省份的“末位方阵”。

比如,“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作为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培养层次的标志性因子,浙江均不占优势。

浙江“双一流”建设高校仅3所,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139个,与GDP同样排在前列的江苏差距很大——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35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浙江两项指标是江苏的18.75%、38.82%。

据朱淑华、卢金树、林桂装《高质量共生导向的浙江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与分布探析》

朱淑华等人认为,这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直观体现了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浙江高等教育明显滞后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这种共生发展走向,从长远来说势必会影响浙江经济发展的后劲。”

该发力了

必须补上高等教育这块短板,浙江是有意识的。

公开报道显示,20年前,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就被纳入“八八战略”。

2007年,浙江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实施高教强省战略。

而根据2019年初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浙江的目标是,“2022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850622

时至今日,“强省”仍在建设进程中。今年以来,浙江的动作是肉眼可见的多了——

今年1月,在“创新”含量颇高的“新春第一会”上,浙江强调要“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同时明确“以超常力度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

当地媒体报道称,以这场会议为标志,浙江吹响了新一轮高教强省建设的冲锋号。

2月,浙江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明确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实施的十项行动,包括“双一流196工程”行动、“双百行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教育评价改革行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

聚焦打造高水平大学群、高水平学科建设体系,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发展;

通过3~5年努力,全省校地协同引育100名以上院士和鲲鹏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汇聚社会和地方100亿元以上资金,打造10个左右高能级科创平台;

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来浙办学,高水平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丝路学院”,推进海外中国学校试点……

4月,《浙江省支持新型高校建设实施细则》公布,明确从5月4日起,将以一事一议、一校一案等方式,在资金保障、用地需求、资源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支持新型高校建设。

而在8月24日召开的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浙江拿出《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份重磅政策,将打造高教强省的重要突破口对准高水平大学建设。

种种举措背后的基本逻辑在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高等教育,正处于三者的重要交汇点。

全力突围

按照官方说法,浙江这一次分别为高水平大学和普通高校量身定制文件,意在分类施策,推动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

根据即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浙江将以5年为期,力争全国一流学科总数达到60个以上,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快速提升。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24665

而在浙江媒体中常被提及的例子,正是曾被视为“高教洼地”的广东,通过引进国内外名校资源、探索创办新型高校等方式,目前已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而建校10年就跻身“双一流”序列的南方科技大学,更代表了当地高教的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高校,已然成为浙江“突围”的一大关键战术。用当地媒体评论的话说,切换赛道后,浙江将更有戏——

传统高校赛道“车流量”大、其他省份的许多“车”已领先浙江不少路程,想要在较短时间内“超车”非常困难;新型高校赛道虽然竞争也愈发激烈,但“车辆”总数相对较少,且各省份的出发时间差不多。

相较于现阶段“双一流”高校仅有3所,浙江目前重点打造的新型高校数量也为3所,包括西湖大学、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和甬江理工大学(暂名)。

其中,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的西湖大学,已从2022年开始试点招收本科生,拉开了浙江探索高起点建设“小而精”高水平大学的改革创新序幕。

而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举办的办学机构,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将从今年开始招生,包括180名本科生和240名研究生。

需要强调的是,浙江的这些新型高校,不再走“综合性大学”的路子,更加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重在有“特色”。

如西湖大学聚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与生物工程等六大研究领域,目标是打造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

北航中法航空学院重点发展空中交通管理、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行与管理等学科,服务浙江“民航强省”战略对高端人才和创新技术的需要;

甬江理工大学(暂名)未来希望以理工为重点,集中于核心技术发展,着力打造理学、工学、信息、商科四大学科群。

对浙江而言,建设高教强省不仅是为了“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高水平大学”,更是为了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受访时向城叔表示,过去浙江引进人才的策略是有效的,但考虑到“候鸟式”人才的根植性,需要把外引与内培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收获人才,更重要的是收获研究能力。”

通过促进高水平大学、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深度互通、优势互补,这个沿海经济大省迫切想要“全面锻造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硬核能力”。

推荐内容